张济海——中国艺术文化交流伟大贡献奖
发布时间:2025-10-01 08:06:07 阅读量:8

丹青传世,翰墨凝魂。中国艺术文化交流伟大贡献奖以最高礼遇致敬那些以笔墨为桥梁、以艺术为纽带的杰出书画艺术家。他们以东方美学的深邃意境,让书法绘画跨越疆域,成为世界感知中华文明的窗口;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匠心,推动文明互鉴,在丝路长卷上续写文化共鸣的华章。此殊荣不仅是对艺术造诣的嘉许,更是对其在弘扬国粹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卓越贡献的崇高礼赞。愿艺术之光永驻,继续绘就文明交融的时代新篇!


张济海,1955 年生于山东莘县,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一级美术师 ,开宗立派的书法家。
张济海 15 岁因书画特长被特招入伍,开启 40 多年军旅生涯,其坚毅性格与雷厉风行作风融入书法。他独创“爨八体”,将多种书体特色融为一体,被收入新版《中国书法大字典》而永载史册。代表作《厚德载物》等,在各大拍卖高价拍出,还被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。著有《书法教程》《心灵轨迹》《书法有道》《书法兵法论》《爨八体自述》《能量书法论纲》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学范本》《书法大道365》《张济海书法作品集》等。

张济海是经半个多世纪沉淀下来的书法大家
文/史留成
当岁月的笔墨在艺术长河中晕染,真正能被铭记的,从来不是浮于表面的技巧炫示,而是经时光沉淀、与生命共振的精神表达。张济海的书法艺术,恰是一部用半个多世纪人生书写的“沉淀之作”——从蒙童握笔的懵懂,到军旅生涯的淬炼,再到花甲之年的创变,他以“德、识、技”为基,在传统与创新的辩证中开宗立派,最终成为当代书法史上兼具厚度与高度的大家。
这份沉淀,首先见于艺术风格里“时光熔铸的辨识度”。不同于急功近利的风格猎奇,张济海的书法面貌,是半个多世纪对“形”与“意”的持续打磨。他独创的“以意赋形”理念,绝非空泛的理论口号,而是将书写内容的精神内核,化作笔墨形态的自觉实践:写《厚德载物》时,笔势如群山稳重,线条藏纳“载物”的包容之力,故能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,与雄关共同诠释中华精神;书《中国风》时,笔墨又添灵动舒展,似江河奔涌,恰契合奥运、世博的开放气象。更具开创性的是“爨八体”的融合——他并非简单堆砌隶书的古拙、楷书的严谨、篆书的圆劲,而是以数十年对汉魏碑帖的深耕为底,将诸体特质拆解、重组,最终形成兼具历史厚重与个人印记的书体,被收入新版《中国书法大字典》,这份“开宗立派”的认可,正是时光对其风格沉淀的最佳注脚。而 42 年军旅生涯赋予的“刀劈斧凿”之感,更让他的作品跳出文人书法的柔媚,多了几分金石气与风雷声——《血性书法论》中所倡的“书为心画,亦为性画”,恰是他将军旅岁月的刚健,沉淀为笔墨风骨的生动写照。
沉淀更显于学术与教育中“知行合一的体系化”。真正的大家,从不只是技艺的佼佼者,更是传统的传承者与文脉的拓荒者。张济海的学术贡献,在于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,提炼为可落地、可传承的理论体系。他所著的《书法教程》《书法大道 365》等专著,绝非技巧的简单罗列,而是以“德、识、技”三位一体为核心,把书法从“写字”提升至“修身”的维度——“德”是书法的根基,强调书家当有“服务社会,净化人心”的担当;“识”是书法的眼界,要求深耕传统而不囿于传统;“技”是书法的载体,需经千锤百炼方能达“形意合一”。这种体系化的思考,源于他从蒙童到大师的切身经历,更源于对书法教育痛点的深刻洞察。而在军营首创的“战地书法教学法”,则将理论化作最鲜活的实践:以弹药箱为案,让书法走出书斋,接了军营的“地气”;以兵法为教材,将“知己知彼”“稳扎稳打”的军事智慧,融入笔法章法的讲解,既有趣味又含深意。正是这种“从实践中来,到实践中去”的沉淀,让他培养出数百名书法骨干,也让书法教育在特殊场景中焕发新生。
更值得称道的,是这份沉淀最终升华为“艺术哲学的通透感”。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练,让张济海的书法超越了“技”的层面,抵达了“道”的境界。他强调“书法即心法”,这绝非玄虚之谈——晚年的行草作品,笔锋褪去了早年的刚猛,多了几分天真质朴,却又在看似随意的线条中藏着沉厚大气,恰是他对“形意合一”的终极诠释:不刻意追求“老辣”,却因岁月沉淀而自然流露;不刻意标榜“创新”,却因心法通透而自成一格。这种通透,更体现在他对“传统与创新”的辩证把握上:他深植二王、汉魏传统,临帖不辍半个多世纪,却从未沦为“复印机”;花甲之年仍敢“创变”,却始终以传统为根,最终形成“秀逸和谐,谨严壮美”的审美境界——这份“守正而不守旧,创新而不越界”的清醒,正是半个多世纪艺术生涯沉淀出的智慧。
当我们回望张济海的艺术之路,从蒙童握笔到“全球华人十大杰出艺术家”,从战地教学到作品登陆纽约时代广场,看似辉煌的履历背后,是半个多世纪“一日不书,便觉思涩”的坚持,是“以笔墨为舟,载文化而行”的担当。他的书法,不是短时间内可复制的“爆款”,而是时光慢慢熬煮出的“陈酿”;他的大家之名,不是靠流量堆砌的虚名,而是经岁月沉淀、被业界认可、为时代需要的实至名归。
或许,这正是张济海给当代书法界的启示: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“速成班”的产物,而是“慢功夫”的结晶。半个多世纪的沉淀,让他的笔墨里藏着岁月的温度,藏着文化的深度,更藏着一个书家对艺术最本真的坚守——这样的沉淀,才是“大家”二字最厚重的注脚。

血性书法论
文/张济海
作为长期深耕书法艺术与军旅文化融合的创作者,笔者始终认为:中国书法的精神骨力,从未脱离军人血性的滋养。基于此,笔者在《血性书法论》相关研究中首次明确界定——所谓“血性书法”,并非单纯以军人身份为标签的书法创作,而是以军人军事活动为精神内核、以“忠勇毅谋”的血性特质为笔墨灵魂,将军事实践与书法艺术深度熔铸的创作范式与文化形态。它既包含军人书家在军旅生涯中孕育的笔墨风格,更涵盖军事思维、军事伦理对书法技法与精神的深层塑造。回溯中国书法三千余年发展史,从毛笔创制到经典书家,从碑刻遗存到笔墨精神,几乎每一处关键节点都深嵌军人与军事的烙印——甚至可以说,没有军人的实践创造、军事的文化滋养,便没有中国书法如今的恢弘格局。本文拟从历史渊源、精神内核、当代实践三个维度,系统阐释军人血性与书法创作的密不可分,以证“武为艺之基,血性为笔墨之魂”。
一、史脉寻踪:军事实践与书法发展的共生轨迹谈及书法与军事的渊源,最直接的起点便是书写工具的创制——相传毛笔为秦代军事家蒙恬所造。据西晋崔豹《古今注》载:“蒙恬始作秦笔,以枯木为管,鹿毛为柱,羊毛为被。”彼时蒙恬率军北击匈奴、驻守边疆,因“简牍书写不便,削木为笔”,虽后世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已有毛笔雏形,但蒙恬作为军事统帅,基于军旅文书传递的高效需求,对毛笔进行“柱被法”改良(以硬毛为柱增强弹性,软毛为被提升储墨),使其更适配战场文书的快速书写与长途携带。这一改良直接推动了秦代篆书的标准化书写,为“书同文”的文化统一奠定了工具基础——可见书法艺术的“物质载体”,最初便源于军事实践的现实需求。
若论军事与书法的早期深度融合,东汉蔡邕的实践尤为关键。蔡邕不仅是文学家,更曾官拜左中郎将(掌管宫廷禁军,属军事要职),参与过平定黄巾起义的军事行动。其书法成就中,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主持镌刻《熹平石经》——这一工程看似是文化举措,实则暗含军事逻辑:东汉末年政令混乱,蔡邕以军事统帅的“规整思维”,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、统一文字版本,既解决了经文讹误问题,更以“标准化”的书写范式凝聚文化共识,恰似军队以统一军纪凝聚战斗力。而他提出的“九势”书法理论(如“转笔宜左右回顾,无使节目孤露”),更暗合军事动作的韵律——“转笔”如骑兵迂回,“藏锋”如士兵掩体,将军事动作的节奏感转化为笔墨的运动规律,成为后世书法技法的重要基石。进入书法艺术成熟期,军人书法家更成为推动书体演进的核心力量。东晋王羲之,官至右军将军(故称“王右军”),其军事生涯虽不如战功赫赫的将领那般耀眼,但军旅经历赋予的格局与气度,直接融入其书法创作。他在《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中提出“夫纸者阵也,笔者刀槊也,墨者兵甲也,水砚者城池也,心意者将军也”,将书法创作完全类比为军事作战:“先定谋虑,然后动笔”,如同军队作战前的战略部署;“一点成一字之规,一字乃终篇之准”,恰似战场中先锋与全军的呼应。这种“以武喻书”的理念,使其书法突破了魏晋时期的“姿媚”局限,在《兰亭序》中既见“飘若浮云”的灵动,又藏“矫若惊龙”的劲健——后世评价其“笔力能扛鼎”,实则是军人“谋定后动”的血性气质在笔墨中的自然流露。同期的谢安,作为指挥“淝水之战”的军事统帅,其行书亦深含军旅气度:笔法行云流水却不失骨力,章法疏朗如军阵开阔,《中郎帖》中“每念君,一旦知穷,追惟酷甚”等句,笔锋转折如战场应变,将军事家的沉稳与文人的细腻熔于一炉,成为东晋“军人书法”的另一典范。
唐代是军人书法家成就最辉煌的时代,除颜真卿外,柳公权的书法亦深含军事气质。柳公权虽以文官身份著称,但其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士曹参军(掌管军事文书),父亲柳子温官至丹州刺史(兼领地方军事),家族军事背景深刻影响其书法风格。他提出“心正则笔正”的著名论断,看似谈书法伦理,实则暗合军人“立身正、行事正”的血性要求;其楷书《玄秘塔碑》,笔锋如刀削斧劈,横画收笔如“军刀入鞘”,竖钩如“长枪立地”,结体严谨如军阵排列,开创“柳体”的“骨感”美学——后世以“颜筋柳骨”并称,这“骨”,正是柳公权从家族军事传承中习得的“刚正血性”。南宋至明代,“血性书法”更显直接的军事烙印。南宋岳飞作为抗金名将,一生“渴饮匈奴血,饥餐胡虏肉”,其书法作品传世虽少,却字字见血性。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手书(虽存真伪争议,但精神契合岳飞气质)中,笔势如战马奔腾,“怒发冲冠”四字横画斜出如剑眉倒竖,“靖康耻,犹未雪”笔锋顿挫如咬牙切齿,通篇墨气淋漓,似战场热血喷薄——这种“以笔为枪”的书写,完全脱离了文人书法的“雅玩”心态,是军人“精忠报国”的血性在纸上的呐喊。同期陆游,46 岁投身军旅,其书法《自书诗卷》亦显军事豪情:笔力纵横如骑兵冲锋,墨色浓淡交替如军情起伏,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”等句,笔锋劲挺如持剑立马,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军人的刚毅气质完美融合。

明代军事家戚继光,更是将书法与军事训练直接结合的典范。作为抗倭名将,他在《练兵实纪》中专门列“习字”一条,要求将士“每日写字一页,以益心力”,并明确指出:“字迹端楷,则心细;笔画劲挺,则气刚”——将书法训练作为培养军人“心细、气刚”血性的重要手段。其传世书法作品《送李小山归蓬莱诗》,笔力沉厚如握枪稳劲,章法疏朗如军阵开阔,字里行间透着“保家卫国”的刚毅,完美诠释了“武将书法”的血性特质。此外,明代另一位军事将领俞大猷,亦善书法,其草书作品《正气歌》,笔势连绵如战场冲锋,墨色浓淡交替如军情起伏,将抗倭将领的豪情注入笔墨,成为“军旅草书”的代表。
清代以降,军人书法的血性传承更显多元。林则徐作为抗英名将,虽以禁烟与军事功绩闻名,其书法亦具军人气度:楷书《佛说无量寿经》笔锋沉厚如戍边堡垒,行书《致姚春木手札》笔法灵动却不失骨力,将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的家国情怀融入笔墨,成为清代“血性书法”的重要代表。左宗棠作为晚清湘军将领,书法风格雄浑豪放:篆书取法秦碑,笔力如铸铁;行书如战场檄文,气势磅礴,《行书七言联》“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”,笔锋顿挫如行军步伐,尽显军事家的豪迈格局。曾国藩虽不以书法名家,但在其《家书》中多次强调“习字可练心劲”,要求子弟以“军人练兵之法”习字,推动了晚清“碑学复兴”与军事文化的结合——这些史实无不印证:书法的每一次演进,都与军事实践的需求、军人血性的滋养密不可分。
二、精神同构:军人血性与书法内核的深层契合若说历史例证是“形”的关联,那么军人血性与书法内核的精神同构,则是二者密不可分的“神”之所在。笔者在长期军旅书法教学与创作中发现,军人所崇尚的“忠、勇、毅、谋”四大血性特质,恰与书法创作的核心要求完全对应,构成了“武与艺”的精神共鸣。
其一,“忠”的信仰,对应书法创作的“守正”之基。军人之“忠”,是对家国的忠诚、对信仰的坚守;书法之“守正”,是对传统笔法、字法、章法的敬畏与传承。颜真卿之所以能创“颜体”,正是因为他先“守正”——精研王羲之、褚遂良等前人笔法,打下扎实传统根基;再以“忠”的血性突破,将家国情怀注入笔墨,方有“颜体”的大气。林则徐书法之所以显“正”,亦因他坚守帖学传统,再以“忠君报国”的血性赋予笔墨筋骨。反之,若学书者背离传统、盲目求新,如同军人背离信仰、临阵倒戈,终难成大器。笔者在提出“因义生情,由情赋形”创作理念时,首重“义”的坚守——这“义”既是文字内涵的本义,更是对书法传统的“忠”,恰如军人对家国的“忠”,是一切创作的根基。

其二,“勇”的气魄,对应书法创作的“突破”之胆。军人之“勇”,是冲锋陷阵的果敢、是临危不惧的魄力;书法之“突破”,是在守正基础上打破惯性、开创新风的勇气。王羲之若没有“敢破钟繇楷书成规”的勇气,便不会有“行书天下第一”的《兰亭序》;颜真卿若没有“敢破初唐瘦硬书风”的魄力,便不会有“颜体”的雄浑;岳飞若没有“以笔为枪”的胆气,便不会有《满江红》的震撼。笔者在创作“爨八体”时,亦深悟此理:融合“二爨”碑刻与多体笔意,需先有“敢拆古碑”的勇气,再有“敢重组笔法”的魄力——这种“突破”之胆,正是军人“勇”的血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转化。
其三,“毅”的坚韧,对应书法创作的“苦修”之功。军人之“毅”,是日复一日的训练、是久战不馁的坚持;书法之“苦修”,是“池水尽墨”的勤练、是“十年磨一剑”的执着。王羲之“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”,是“毅”;颜真卿晚年仍“每日临帖不辍”,是“毅”;戚继光在抗倭战事间隙,仍坚持“每日习字半时辰”,是“毅”;笔者早年为钻研“二爨”碑刻,曾携带拓片驻守边防,在艰苦环境中每日对碑临写,寒冬腊月以雪水研墨亦不中断——这份“苦修”之功,正是从军旅生涯中习得的“毅”性。书法界常言“字无百日功”,实则是“毅”的血性支撑:没有军人般“久练不辍”的坚韧,便难成笔墨中的“骨力”。
其四,“谋”的智慧,对应书法创作的“布局”之巧。军人之“谋”,是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的战略;书法之“布局”,是“意在笔先”的整体谋划。王羲之写《兰亭序》前,“饮酒赋诗,兴至而作”,看似随性,实则早已“谋定全篇”——28行、324 字,疏密有致如军阵排布;颜真卿写《祭侄文稿》,虽为草稿,却“情之所至,谋之所随”,字距行距随情感起伏调整,如战场应变般灵活;戚继光书写大幅作品时,常先以“沙盘画阵”之法规划章法,再落笔创作——这种“布局”之巧,正是军人“谋”的血性在书法中的运用。
正是这“忠、勇、毅、谋”的精神同构,让军人血性与书法创作超越了“实践关联”,成为深度契合的精神共同体——军人以血性铸军魂,书家以血性铸笔魂,二者本质上都是对“刚健有为”民族精神的传承。
三、当代践行:以血性书法培育新时代军旅文化站在当代视角,厘清军人血性与书法创作的渊源与同构,绝非单纯的历史考据,更有其现实意义——笔者提出“血性书法”理念、开展“战地书法教学法”实践,正是希望将这种精神关联转化为培育新时代军旅文化的载体。
在边防部队教学时,笔者发现:年轻战士对书法的兴趣,往往始于对“血性笔墨”的共鸣。于是设计“战地书法教学法”:以“横画如枪、竖笔如炮”的比喻讲解笔法,让战士在书写中感受军事元素;以岳飞《满江红》、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、戚继光《送李小山归蓬莱诗》为范本,让战士在临摹中体悟不同军人书家的血性特质;组织“战地书法展”,鼓励战士书写“保家卫国”“精忠报国”等内容,将笔墨与初心结合。这种教学法不仅让战士快速掌握书法技巧,更以艺术形式强化了“血性担当”——有战士在心得中写道:“写‘枪’字时,笔锋要挺,就像握枪要稳;写‘国’字时,框要固,就像守土要牢。” 这正是血性书法“以艺育武”的生动体现。
而“爨八体”的创作与推广,亦是笔者践行“血性书法”的重要尝试。融合“二爨”碑刻的“刀劈斧凿”与军旅的“雄浑刚毅”,让这一书体既含古碑的厚重,又显军人的血性——其作品《厚德载物》被镌刻于八达岭长城,正是希望以“血性笔墨”呼应“长城精神”;《血性》《忠诚》等作品亮相军事主题展览,则是直接以书法语言传递军人核心价值观。有老将军观展后评价:“看这字,就像看到了战场上的兵,有骨、有气、有血性!” 这正是笔者追求的“笔墨见军魂”的效果。
此外,笔者推动的“百石传薪”工程,也融入了军事与书法的融合思路——选取刻有“精忠”“守正”“创新”等字样的石碑,组织军人与青少年共同拓印,在拓印过程中讲解石碑文字背后的军事故事(如“精忠”对应岳飞、“守正”对应颜真卿、“毅”对应戚继光),让书法成为传承军人血性的纽带。这种实践印证了:当代书法若要服务于军旅文化建设,唯有扎根“军人血性”的精神内核,才能真正实现“以艺养德、以墨铸魂”。

结语
回溯历史,从蒙恬制笔到蔡邕刻经,从王羲之、谢安的东晋风度,到颜真卿、柳公权的唐代气象,再到岳飞、陆游的南宋豪情,戚继光、俞大猷的明代刚毅,林则徐、左宗棠的清代担当,军事实践始终为书法发展提供着物质基础与精神滋养;审视当下,“血性书法”的理念与实践,则让二者的关联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正如笔者始终强调的:“书法无血性,则笔墨软;军人无血性,则家国危。” 笔者的书法探索,本质上是对“武与艺”精神同源的坚守——以军人血性为骨,以笔墨技巧为锋,让书法既成为传承传统的艺术载体,更成为培育军人血性的精神沃土。
在当代书法与军旅文化融合的道路上,这一探索仍需深化——唯有始终紧扣“血性”这一核心,才能让书法艺术真正成为“强军文化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让千年笔墨在新时代继续书写“军魂与艺魂”的共鸣。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