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焕活北疆基层 | 大连民族大学实践队以“三维创新”解锁民族地区服务新路径
发布时间:2025-09-04 11:31:00 阅读量:300
(大连民族大学 王永贺)额尔古纳的草原与街巷间,多民族共生的烟火气格外浓厚。来自大连民族大学“青春筑梦北疆行·共探宣传治理新范式”实践队,深耕额尔古纳市六大社区30天,凭借对民族地区基层需求的精准把握,跳出传统服务框架,以“场景化体验、趣味化赋能、联动化助农”三大创新优势,将青春智慧转化为破解痛点的实效,为民族地区基层服务注入鲜活活力。

场景化体验:让基层治理从“旁观”变“沉浸”,解锁服务新视角
不同于常规的“跟着看”,实践队将“职业体验”升级为“深度参与”,让青年力量真正嵌入基层治理链条。在消防服务中,队员们不只是“宣传员”,更化身“实战员”——跟着消防员完成隐患排查,亲手拆解30斤消防服的穿戴逻辑,扛起水枪;在市民广场,用“草原民居防火”“房屋用电”等宣传单,替代抽象的文字说明,让安全知识更易理解。



跟随社区网格员工作时,实践队进一步打破“协助者”定位,主动承担“专项任务”:在购物中心开展商户信息登记,队员们提前梳理出“营业执照办理常见问题清单”,整合商户共性需求;参与小区业委会选举,不仅协助流程推进,更设计“选举意愿收集表”,用简单勾选的方式,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清晰表达诉求;为低保户与残疾人送物资前,提前了解家庭生活习惯,确保物资适配——这种“沉浸式参与与本地化适配”的模式,让青年服务不再是“走过场”,而是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“补充力量”。



趣味化赋能:让课后托管从“看管”变“成长”,打造育人新场景
面对和谐社区一二年级孩子“放学后无人管”的痛点,实践队摒弃传统“作业辅导”的单一模式,将“趣味化育人”理念贯穿30天托管服务。在“小棉袄自习室”,队员们打造“北疆特色课程体系”:清晨的“小棉袄自习室”,用“趣味算数”“游戏识字”等趣味形式,帮孩子巩固知识点;“实践小课堂”,更是充满巧思——队员用纸杯探寻压强原理,又废旧传单巧手折起鲜花。
这种趣味成长的托管模式,既解决了家长的燃眉之急,更让青年服务成为孩子认识家乡、热爱家乡的“启蒙课”。

联动化助农:让乡野服务从“单向”变“共赢”,探索销售新路径
深入额尔古纳乡野,实践队没有停留在“帮农民干活”的表层体验,而是以“青春桥梁”的身份,搭建起“农户需求与电商资源”的对接通道。队员们跟着农户体验田间劳作、采摘大棚果蔬,在劳作中倾听心声,精准捕捉到“优质农产走不出乡野”的核心困境——本地的新鲜果蔬,虽品质上乘,却因缺乏线上销售经验、渠道有限,面临“好东西卖不上价”的难题。

针对这一痛点,实践队迅速发挥青年“懂网、用网”的优势:一方面,帮农户梳理产品卖点;另一方面,通过“图文介绍与短视频实拍结合”的形式,展示大棚采摘、农产加工的真实场景,吸引线上订单,更有电商从业者主动留下联系方式,希望长期合作。这种“体验调研→渠道对接→产销联动”的模式,不仅帮农户打开了销售新路子,更让农户在与青年的协作中,感受到创新销售的活力,实现了青年服务与农产增收结合的双向共赢。

30天的额尔古纳实践,大连民族大学实践队用“场景化、趣味化、联动化”的创新优势,证明了青年力量在民族地区基层服务中的独特价值——不是简单的提供帮助,而是以创新思维破解痛点,以精准服务适配需求。这支队伍带着在北疆探索出的“服务方法论”,未来将继续把青春智慧与基层需求结合,让青年创新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“鲜活动能”。
